中国的东南西北划分主要基于地理特征和政策划分两种维度,具体如下:
一、七大地理区域划分(主要依据)
根据中国地理学家的研究,中国被划分为以下七大地理区域:
东北地区 包括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三省及内蒙古东部,总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。
华北地区
涵盖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中东部,面积约87万平方公里。
华中地区
包括河南、湖北、湖南,以武汉为核心,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。
华南地区
覆盖广东、广西、海南及台湾省,面积约79.8万平方公里。
华东地区
包括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等,是经济最发达区域,面积约79.8万平方公里。
西北地区
涵盖新疆、宁夏、青海、甘肃、陕西,面积约490万平方公里。
西南地区
包括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重庆及西藏大部,面积约235万平方公里。
二、政策划分的东中西部
中国东中西部划分是1997年根据“七五”计划提出的经济区域划分:
东部: 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(如江苏、浙江、广东等11个省市); 中部
西部:经济欠发达地区,包括新疆、西藏等9个省区。
三、补充说明
南北分界
传统上以秦岭-淮河为南北分界线,但这一划分主要反映气候差异(如冬季结冰与不结冰)。
东西划分
无严格地理界线,通常以西经20°和东经160°为经度分界,但“西部”概念多源于西部大开发政策。
以上划分方法各有侧重,地理学家多采用七大地理区划分,而经济政策则侧重东中西部差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