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“乐不思蜀”这一成语的主人公是 刘禅,即蜀汉末代皇帝。以下是相关背景的详细说明:
一、成语来源与主人公
核心事件 263年,蜀汉被魏国灭亡后,刘禅被俘至洛阳,后以安乐公身份被迁居洛阳居住。 267年,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时,故意安排蜀国歌舞表演。当旧臣们因故国情怀落泪时,刘禅却开怀大笑,并回答“此间乐,不思蜀”,成为成语的出处。
人物背景
刘禅是刘备之子,因性格庸碌、荒废朝政,导致蜀汉国力衰弱。诸葛亮去世后,其执政能力进一步削弱,最终被魏国所灭。
二、成语含义与演变
本义: 指因沉迷于安逸生活而不再思念故土,现多用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。- 引申义
三、历史与文学的差异
历史评价:刘禅在位期间蜀汉走向衰落,其“乐不思蜀”常被作为昏庸的代名词。- 文学塑造:《三国演义》通过这一情节强化了其“庸碌君主”的形象,但未明确将其定义为贬义词,现多视为中性表达。
综上,“乐不思蜀”直接指代刘禅,其形象兼具历史人物与文学典型特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