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乐不思蜀”这一成语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刘禅,以下是具体解析:
一、核心信息
成语含义 指在新环境中沉迷享乐,以至于不再思念故土或本源,常用于形容乐而忘返或忘本。
出处
该成语出自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,原文为“此间乐,不思蜀”,是蜀汉后主刘禅被俘至洛阳后,面对司马昭的宴乐表演时所说的话。
二、相关背景
时间线: 公元263年,蜀汉被魏国灭亡,刘禅被俘至洛阳。司马昭为使其忘却故国,常安排蜀地歌舞表演。刘禅在长期安逸生活中逐渐沉溺,最终作出此语。 人物分析
刘禅作为蜀汉末代皇帝,因昏庸无能导致国家灭亡。此成语既反映其个人性格(沉溺享乐),也象征蜀汉政权的衰落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:流连忘返、乐而忘返、乐不可支。- 反义词:狐死首丘、归心似箭、落叶归根、恋恋不舍。
综上,“乐不思蜀”与刘禅的关联源于其历史事件与成语本身的契合度,已成为中国文化中表达忘本或沉溺的典型典故。